统计分析
1-6月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分析
  • 信息来源:市统计局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8-11 09:15
  • 浏览次数:

今年以来,泰州市聚焦“大抓经济、大抓产业、大抓项目”战略部署,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、产业链培育提升,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,稳经济促发展效果显现,工业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。但是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为突出,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,企业预期趋于谨慎,工业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。

一、1-6月规上工业经济运行态势

(1)工业生产基本情况

1-6月,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6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.2个百分点,列全省第5位。泰州市列统的35个行业大类中,有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,行业增长面62.9%,其中,医药、船舶、化工等重点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,增速分别为16.7%、16.7%、10.0%。

(二)工业效益基本情况

1-6月,泰州市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607.90亿元,同比增长1.9%,增幅较1-3月提升1.2个百分点;实现利润总额244.10亿元,同比增长28.1%,增幅较1-3月提升13.6个百分点。1-6月,泰州市列统的35个行业大类中,有22个行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,行业增长面62.9%,较1-3月扩大11.5个百分点。按累计营业收入排名前十大行业实现利润199.21亿元,同比增长35.1%,其中,农副食品、电气、船舶等行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,分别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利润增速4.3个、3.4个、22.9个百分点。

二、1-6月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方面

(一)产业集群稳定增长

1-6月,全市“8+13+X”产业链群合计完成产值3712.47亿元,同比增长5.5%,增速较1-3月提升0.3个百分点。从产业集群情况看,8大产业集群产值呈现“六升二降”发展格局,其中,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(22.3%)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(9.8%)、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(6.5%)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(6.4%)增长势头较快,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.1、4.6、4.3、1.2个百分点。

(二)外资经济彰显活力

1-6月,泰州市规上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.1%,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4.5个百分点,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33.8%。泰州市规上外资工业企业产值增长面达到55.5%,其中,阿斯利康药业(中国)有限公司、泰兴合全药业有限公司等外资医药企业产值同比增量超5亿元,全市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合计完成产值84.7亿元,同比增长83.3%,拉动泰州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.0个百分点。

(三)成本压力有所缓解

今年以来,随着部分原材料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行,工业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。1-6月,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0.1%,增速低于营业收入2.0个百分点,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.6元,较上年同期降低1.7元。全市前十大行业中,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、农副食品加工业成本下降较为明显,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分别下降5.8元、2.9元。

三、当前工业运行需关注方面

(一)百强企业增长放缓

1-6月,泰州市百强工业企业合计完成产值2168.25亿元,同比增长2.1%,增速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3.1个百分点,较1-3月回落1.3个百分点;实现营业收入1900.76亿元,同比下降4.2%,增速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6.1个百分点;实现利润总额173.95亿元,同比增长26.0%,增速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2.1个百分点。

(二)新增动能支撑不足

当前全市工业增长主要依靠船舶、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,新增企业数量少、规模小、拉动力弱,增长点不足的短板进一步显现。1-6月,全市30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合计完成产值90.91亿元,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.2%,仅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.3个百分点,其中,累计产值过亿元企业仅9家,户均产值为3030.4万元,对泰州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较弱。

(三)企业预期趋于谨慎

从二季度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结果看,有30.9%的企业对三季度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测是“乐观”,较二季度回落3.4个百分点;有61.4%的企业对三季度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测是“一般”,较二季度提高3.5个百分点;有7.7%的企业对下季度本行业总体运行状况的预测是“不乐观”,较二季度回落0.1个百分点。企业普遍反映产品需求减少、订单不足是限制企业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,接受调查的709家企业中,有141家企业在手订单低于正常水平,130家企业订单较上季度减少。

四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建议

下阶段,要继续聚焦“大抓经济、大抓产业、大抓项目”战略部署,统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壮大、未来产业培育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
(一)焕新升级传统产业

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,用好用足支持“两新”等各项政策,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先进设备更新、数字化转型,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

(二)培优做强新兴产业

聚焦新能源、高技术船舶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,完善投融资、人才等配套政策,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,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提升。

(三)领航布局未来产业

加快布局合成生物、前沿新材料、新型储能等赛道,创新投入机制,推动要素集聚、突破政策瓶颈,促进“产学研用”协同,加速未来产业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